从仪凤门沿着明城墙便可走到挹江门。挹江门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敌楼9间,是目前南京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。挹江门于1921年开辟,当时只有一个门洞,称为海陵门。1931年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通过,扩建为三拱门,易名挹江门。1984年城楼上设有渡江胜利纪念馆,2009年纪念馆迁往三岔河。
因挹江门城楼装修关闭,我们从城楼边台阶拾级而下,穿过中山北路便来到八字山。八字山,古名四望山,南京地方志有载此山:“吴大帝尝与仙者葛元(玄)共登涉之,山势崭绝,足供远眺,故名四望也。” 1929年,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山北路经过,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“忠孝、仁爱、信义、和平”八个大字,从此改称此山为“八字山”。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改为“发展生产、繁荣经济”八个繁体字,“文革”期间,改为“团结、紧张、严肃、活泼”。八字山名字虽然未变,但物是人非,八字山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,人世沧桑。2004年八字山公园建成,从此成为市民游园。
进园沿着坡上山,来到象山广场。北侧有一牌坊,上书“四望山”。山顶有仿明清式飞檐翘角的四望亭。登临其上,往北眺望,挹江门、仪凤门、狮子山和阅江楼历历在目;往西看,城墙、护城河蜿蜒而去;山脚下,城墙边小桃园公园柳绿花艳,果然是“山势崭绝,足供远眺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