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梁溪闲话

唯精唯一 永执厥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难忘孙园大刘庄(2)  

2014-10-10 10:12:14|  分类: 随感杂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     离开泗洪已36年了,离开刘庄已39年了,弹指一挥间,我也将迈入古稀行列,但刘庄的地、刘庄的水、刘庄的人,还历历在目、永不能忘!

难忘1970年5月的一天,阴沉沉的天空,下着毛毛细雨,蒙着蓬布的大卡车,载着年迈的父母亲来到苏北小县--泗洪,当时南京到泗洪须经淮阴,耗时七时半。我家的下放地是陈圩公社,车开至孙园三岔路口,因连日阴雨,朝东去陈圩的路泥泞不堪,很难行车,时间已是下午3点,负责送行的人,见孙园是崔集公社所在地,随即前往联系,于是便落户到离公路较近的大刘庄。车到大队,不到半小时,10队的乡亲们就腾出的房屋、打扫好住处,将家具杂物全都搬进了屋。没有睡地铺、没有吃干粮、没有要报酬,十队的乡亲们让我们免遭大都数下放人家的头一天,让我家第一次在农村渡过了温暖的第一夜。

难忘有一年,连阴雨的天气,那时我们吃水主要靠家后一口大塘,村民吃水、洗衣全在塘里,没有石铺的码头,没有固土的草木,一到大雨天,雨水冲刷着周壁,夹裹着泥土注入塘中,塘水变成泥浆水,码头泥泞不堪,无法踏足。村民们都去庄上唯一的一口老井挑水,可那30米深的井水、800米的泥路,大风裹着大雨,没有水桶、没有雨衣,对于我一个生活在城市的青年,决非容易!家里水缸已经见底了,紧闭大门防雨水侵入的我正愁,考虑接屋檐水以解燃眉之急。此时,响起叫门声,一位小伙头戴斗篷、身披塑料布,挑着一担井水,送水来了。看着他淋湿的衣服,看着两桶清冽的井水,我竟一句感谢的话也说不出来。想我所想、急我所急、刘庄人!

难忘刘庄乡亲们,镰刀是你们帮我磨、扁担是你们替我选、绳扣是你们教我打、灶火是你们教我烧、草屋是你们替我修、炉灶是你们帮我砌;有了你们,我不但学会耕田播种、栽秧打麦等农活;而且学会了擀面条、削芋干、磨面粉、摊大饼等技能。刘庄人帮我渡过那艰难岁月。

难忘孙园大刘庄(2) - 梁溪镜明 - 尤悠闲记 

难忘刘庄的美食:粉皮粉丝、千层油饼、东瓜豆。过年了乡亲们拿出珍藏的紫铜漏勺、磨面、吊粉制粉皮、粉丝,韧劲的那是绿豆粉皮、棉糯的那是山芋粉丝、软而韧的是米豆粉皮。千层油饼那是村民们对往日美好的回忆,如今是不敢奢求的美食。有一天,邻居大娘来我家说:你家有洋面、有菜油,我帮你做千层油饼,可好吃了。洋面指的是富强粉(二八粉),村民因粮食紧缺,不敢吃二八粉、大都是一九粉、甚至全麦粉,食油更是稀罕之物,山芋干、玉米粉稀饭成为一日三餐的主食。千层油饼耗油、耗面,大娘说,已经有十多年不敢做油饼了。这饼有点类似葱油饼,可那又韧、又软、又香的口感是葱油饼无法比拟的。最难忘的是东瓜豆,制作过程有点像豆腐乳,那汤汁的清醇、黄豆的鲜美、东瓜的爽劲,真是绝佳配合,佐餐美食。每年都会吃上村民亲手做的东瓜豆,那比现时的泡菜、腐乳、酱菜要好吃多了,至今念念不忘。

我家邻居和农舍

难忘孙园大刘庄(2) - 梁溪镜明 - 尤悠闲记

这里曾是我家的农屋

难忘孙园大刘庄(2) - 梁溪镜明 - 尤悠闲记

 邻居小院

难忘孙园大刘庄(2) - 梁溪镜明 - 尤悠闲记 

难忘刘庄乡亲们,房屋是自己建造,那一叉叉泥垒建的墙、那一把把草铺的顶、那一条条芦席、那一根根衍梁、那一扇扇门窗,全部刘庄人自己制。箩筐是自己编,利用田埂、路边种的刺槐,编的箩筐,不仅自己用,还可上集市卖。搓麻线纳鞋鞋、那一针一线做的鞋底,硬绑绑、超透气,不但鞋底,而且鞋帮,全都自己做,自己上。回城时送我的三双鞋,走过了近四十年的时光,至今犹存。

1976年金秋时节,终于迎来了举国欢庆的日子!又是刘庄人用队里的手扶拖拉机将我家送进了县城。每每村里人来县城办事,总不忘给我家带来东瓜豆,难忘刘庄人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8)| 评论(1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